【读编往来】武汉工程大学张映:聚“当代”力量 绘新时代“枫”景

作者:殷秀梅 来源:谷德昭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5-04-05 06:32:43 评论数:

加快布局移民安置区及周边业态,增强移民就业创业发展能力

凉皮、花粑粑、洋芋丝米线、昭通小肉串……各色各样的小吃汇集,市民三五成群,享受夜生活的愉悦。为了保障昭通小肉串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当地税务部门汇总梳理关于支持广大个体工商户的税费优惠政策,主动上门宣传辅导,确保广大商户能看到、能问到、会享受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逐步推进昭通小肉串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

【读编往来】武汉工程大学张映:聚“当代”力量 绘新时代“枫”景

彝良县甄家烧烤店是一家经历了从小店到小摊转变的个体工商户。主动送策助推走向国际作为商业的毛细血管,随处可见的小摊连接着各行各业,也服务着千家万户,甚至逐步走向国际市场。通讯员:赵幼曦 汪月丹 王冬。2023年以来,我们享受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减免了将近1万元税款,缓解了我们不少经营压力。夏天一到,很多朋友会来我这儿点上一盘小龙虾、一把烧烤,再配上一杯冰啤酒,生意越来越好了。

昭通小肉串产业带动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群众增收效果逐年提升,全年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为了保障小摊经济健康发展,确保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落地,昭通市税务部门通过出指引、强解读、问需求、广宣传,将带温度的税费优惠政策送上门,助燃小摊经济发展。而从李学德身着的花衣图案,也隐约看得到苗族迁徙的路线。

苗族文化的传承也助推了啊初噜的嬗变。李学德说,啊初噜的苗族是300年前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彝良县迁入的,而更远的历史,可以从苗族古歌里找到答案。这幅图讲的是苗族同胞们载歌载舞庆祝花山节的景象。李学德对明天仍然充满信心。

1987年秋,李学德来到盘河工作,工作内容始终与文化相连。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乡村特色旅游为抓手,啊初噜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读编往来】武汉工程大学张映:聚“当代”力量 绘新时代“枫”景

从村里走出去的苗族歌手,先后斩获昭通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金奖、云南省酒歌大赛银奖、云南省青年歌手大赛铜奖和2012年昊龙杯中国首届苗族农民艺术合唱大奖赛优秀奖。有5万余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欢聚在啊初噜,苗族同胞们身着节日盛装,吹着芦笙,唱着飞歌、对着山歌,跳起阿作芦笙舞,向贵宾们敬献羊角美酒,用特殊的方式喜迎八方来客。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开始。李学德当过盘河镇文化站站长,从年轻时候起,就一直不间断地调查研究苗族古歌,他多次上贵州、走彝良、下永善,行程达6000公里。

我们想采访的李明华没有在家。20世纪90年代,吴斌从昭通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盘河镇示范小学任教。客厅里,李明华的妻子朱友知正在用蜡刀蘸着加热的蜂蜡在麻布上勾画,一刀一笔,十分熟练。走进啊初噜,文化广场、活动室、苗族民居的外墙上,到处都是极具苗族文化特色的墙绘。

李明华是啊初噜既参加过苗寨夜校又经历过能人培训的第一人。中等身材、额头饱满、戴着宽边眼镜的李学德知道是北京的专家来调研,特意穿上了苗族花衣,虽然是在吴斌的家里,但谈起古歌,谈起苗族的迁徙,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了口。

【读编往来】武汉工程大学张映:聚“当代”力量 绘新时代“枫”景

学员主要来自盘河镇各村的苗族文化能人,通过培训,带动更多的苗族群众研习传承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李学德和吴斌抓住机遇,争取项目资金,在苗寨夜校的基础上办起了苗族民间文化培训班,每年2期,每期80人。

现在我们苗寨建设好了,我想把画绘在墙上,让外面来的朋友能欣赏、了解我们多姿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李学德说,苗寨里的花山节,村子里的红白喜事,李明华都会去摄像、拍照,很受欢迎。其中,迁徙歌庄重严肃,是苗族最苦难也最古老的歌,叙述了苗族的祖先是如何经历战争的痛楚,一路渡过黄河、长江,向云贵高原迁徙的历史。1987年,李学德开始走村串寨收集整理苗族民间文化,足迹遍及贵州、云南几十个村寨,行程达6000公里。李学德走进客厅,一点也不拘束,像主人一样,与客人交流起来。啊初噜也成了那个歌声嘹亮的地方。

坚守:新旧交织的文化延续啊初噜对苗族文化的传承一直没有中断。啊初噜苗寨6组的文化墙上清晰地写着:啊初噜,位于云南省昭阳区盘河镇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2.5公里,是盘河镇五寨村的一个自然村,海拔1880米,属高寒冷凉二半山区,有198户792人,其中苗族466人。

有小孩在球场上打篮球,几个妇女坐在家门前挑花。黛瓦白墙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竞相绽放的花卉,惟妙惟肖的墙画,与远处青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张学兰则十分怀念从前的日子,她说,近年来,随着通信科技的普及和手机进入千家万户,平时聚在一起唱飞歌、盘歌、情歌以及跳芦笙舞的年轻人少了,他们更多去关注抖音、快手、视频号,很少把精力放在苗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上。自小爱好苗族歌舞的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当他发现许多苗族群众对苗族歌舞、苗文不感兴趣时,决定在啊初噜开办苗寨夜校。

墙绘是谁画的?村里所有墙绘都是我的侄子李明华义务帮忙画的。尖山脚下,盘河右岸,松树、核桃树以及丛丛竹林把一个叫啊初噜的苗寨包裹在峡谷里。我到过很多苗寨,但基本上看不到苗族的传统文化。后来,李学德也加入了苗寨夜校,增添了苗族古歌、飞歌、民间故事等新的授课内容。

对于啊初噜苗寨的未来,李学德有着自己的思考。培训内容包含党的惠民政策、苗族优秀历史文化概述以及苗族古歌、飞歌吟唱、芦笙吹奏、苗族刺绣、蜡染等。

吴斌家的住房外面,野花灌木长得正欢。制作一幅蜡染需要多长时间?需要2天至3天。

抬眼一看,大门两侧用新苗文撰写的心胸宽广、聪明智慧对联格外醒目。啊初噜的苗族芦笙舞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2017年,中华文化促进会在云南遴选一支贫困地区儿童演出队参加五彩梦,进北京——展才艺全国青少年文化汇演,选中了啊初噜,同年1月21日,来自昭阳区盘河镇的12名小演员在吴斌的带领下,走出深山,走进人民大会堂,表演传统芦笙舞《赶花山》,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

2023年6月22日,36岁的李明华在啊初噜苗族花山节上进行芦笙表演,并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了花山节盛况。今天,走进啊初噜,寨门高大壮观,富有民族特色的灯杆下,是清一色的水泥路,寨子东北面,建起了苗族文化广场,每年花山节,大家在这里围成数圈、载歌载舞,享受文化的洗礼。2023年6月22日,苗族花山节。一般能卖多少钱?500元至700元。

啊初噜,一个藏在云南大山之中的苗寨,因为对古歌、飞歌、阿作芦笙舞的传承保护,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像李明华这样的苗族青年,已经从李学德这些老一代文化人身上接过了传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初秋,走进大山深处这个极不起眼的村庄的核心区第6村民小组,一座座结实安全的水泥房屋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缓坡上,竹篱笆护着的小径引领着客人进入寨子深处,核桃树、梨树硕果满枝,十分诱人。1995年,吴斌率先在啊初噜办苗寨夜校,讲新苗文、教芦笙舞,之后,李学德也加入了苗寨夜校讲授苗族古歌、飞歌、民间故事。

这只是苗族同胞欢庆花山节的一个缩影。直到20世纪初出现老苗文,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新苗文,古歌才被记录在纸上。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